端午節是哪時候
端午節爲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。因仲夏登高,順陽在上,五月是仲夏,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天氣之日,所以五月初五被稱爲端午節、天中節、端陽節、午日節、五月節、龍舟節、浴蘭節等。
2023端午節連假
今年2023年端午節是6/22(四)
國定假日:6/22(四)~6/25(日)一共放4天。
端午節的由來
據『史記』端午節相傳是為了紀念「屈原」,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人,忠心愛國,無奈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,屈原感到失望,就投汩羅江自盡。屈原死後,楚國百姓非常哀痛,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。漁夫們想撈起船只,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,所以在江裡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(粽子),並且競相划船(賽龍舟)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。一位老醫師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,要藥暈蛟龍水獸,以免傷害屈原。從此,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龍舟競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黃酒的風俗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。
另外還有一則由來是相傳古代中國南方吳越人(今江浙一帶)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,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,以求來年風調雨順、大豐收。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,投到江裏去,還在這天劃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。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,而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的習俗。

端午節6大習俗
划龍舟

包粽子
源起屈原投江,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、蝦吃掉,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,後來演變成用竹籜、 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、蝦。進而衍化成端午吃粽子的風俗。

立蛋
相傳一年之中只有在端午節「正中午十二點」的時候,才可以將雞蛋直立在地上不會倒,據說立蛋成功的人會享有接下來一整年的好運!

掛艾草、戴香包
過去為了驅毒避邪,會在自家門口將艾、榕、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,然後插或懸在門上。而傳統的香包以五色花布縫製而成,裡頭會放有薄荷、石菖蒲、丁香等等具有防蚊驅蟲及芳香辟穢功效的草藥材。(相傳艾草與菖蒲都是驅邪避凶的聖物)

喝雄黃酒
端午節後各種蟲類,開始活躍起來,瘟疫漸多,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,也可以用雄黃酒在額頭畫上「王」字,一樣有驅邪避凶的功能。

打午時水
端午節的正午陽氣最重,若在正午時分打撈井水並封蓋存放,在夏季若有暑熱則可以拿來解暑,中了暑氣也可拿來退燒降溫,也有另一種說法是鄭成功來台後尋找水源,在遍尋不著的情況下用寶劍插地,卻發現井水泉泉不絕流出,當日亦是端午節午時,故演變成打午時水的習俗。

端午節5大禁忌
避免去陰氣重的地方
先秦時代認為農曆五月(國曆六月)是毒月,因此稱為農曆五月也為五毒月,且端午節為屈原的忌日,因此陰氣重的地方自然在當天需要避開,像是醫院、殯儀館。
避免到海邊玩水
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投江自盡,因此民間傳說當天海邊好兄弟抓交替的機會比較大,建議避開端午節當天到海邊玩水。
避免行房
《呂氏春秋》中《仲夏記》一章要陽間人們在五月要禁慾、務必齋戒,其因為端午為五毒月,需要內健而外順,也就是體內要環保氣血要足,不要消耗元神,不然會損氣耗精,邪氣易入侵,容易讓不乾淨的東西進入身體,影響身體健康。
避免送整串粽子
民間相傳整串肉粽有繩子,容易形成繩煞,民間也盛傳有上吊的意謂,「吊肉粽」又稱為「送肉粽」,且傳統習俗上,會用整串粽子祭拜好兄弟,因此在端午節送禮時,一定要將粽子剪開,分裝成一顆顆散裝,再送給親朋好友。
避免遺失平安符
端午節為不好的日子,諸事不宜,容易脾氣不佳遇到小人,毒氣橫行,疫情蔓延,因此如果弄丟香包,就像是丟掉了平安符,整年都會不順利。